【慧说金融】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净息差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逐步扩大,但净息差却处于下降趋势,因而影响利润增速有所下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
应该看到,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与净息差下降关系非常密切。从我国银行收入结构来看,利息净收入占比接近八成。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二季度净息差为1.74%,与一季度持平,不过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仍在下行。二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67%、1.81%,较一季度均下降0.02个百分点。从平安银行公布的2023年半年报看,其净息差在股份制银行中相对较高,但仍从去年同期的2.76%下行至目前的2.55%。
当前,净息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疫情以来,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以让利实体经济,加之存款定期化等因素影响,致使净息差下降较快。净息差的持续下降,或将影响银行经营的稳健和风险防范,同时也可能制约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目前,国内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少、难点多、进展慢,存在较大资本缺口。在拓展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同时,保持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尤为重要,而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维护境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信心。由此可见,保持合适的净息差水平对于银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银行补充核心资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当前,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净息差已出现持平或回升,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仍在下降。相比而言,大型银行规模大、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而股份制银行则有一定差距,因此,亟待稳定净息差。
一方面,要调整负债结构,压降负债端成本。贷款利率下行、居民存量房贷置换等都会导致银行资产端收益下行,因此,降低负债成本对于稳定净息差至关重要。8月21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45%,较前值下降10个基点。1年期LPR是存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其下降将会带来存款利率的下行。股份制银行要主动适应存款自律定价机制,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抓住此次“降息”的机会,调整存款结构,降低大额存单以及高成本定期存款的比重,注重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推动存款成本下降。
在应对净息差下降方面,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将结合自身情况,在负债方面,围绕“负债端控成本”提升结算性活期存款占比,抓住高成本定期存款到期重定价窗口,优化定期存款期限结构,推动人民币存款成本下降。加强市场研判,通过优化同业负债的久期和客户结构来降低同业负债成本。此乃应对净息差下降的有效之举。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低效资产占用。银行资产端合理的贷款定价不仅可以保持向经营主体减费让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有助于缓解净息差下降的压力。各银行机构要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涉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同时,优化同业、票据等资产结构,提升非信贷类资产收益。如,招商银行2023年的重点策略是要“做强重资本业务,做大轻资本业务”,目的是应对净息差收窄,增加财富管理业务和收费,降低重资本业务的风险,提升穿越经济下行周期、利率下行周期的能力,最终实现模式领先。
日前,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会议,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其中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对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激发有效信贷需求,在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同时,保持合理的净息差,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促进行业稳健经营。
(作者单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承德监管分局)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