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信息: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调研显示:大型银行更成熟,地方银行更具特色化
(资料图片)
7月21日,21世纪金融研究院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发布《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基于多家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调研》(以下简称《报告》)。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型银行尤其是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大型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更加成熟、系统,部分模式具有可复制推广性;同时,大型银行也结合具体区域,探索出部分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地方银行则长期深耕区域经济,服务模式更加特色化。
《报告》显示,国有大行在涉农贷款中发挥“头雁效应”。截至2021年末,6家大行涉农贷款合计金额约15.3万亿元,占当年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35.42%。其中,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最高,突破5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最高,接近1/4。同时,从户均贷款额来看,邮储银行仅约40万元,六大行最低,可以看出其服务下沉程度相较于其他大行更加深入。
《报告》梳理了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总结概括出五种主要模式,包括银担、银政模式,农户贷款模式,行司联动模式,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产业链模式等。
其中,银担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与国家农担以及各级农担公司合作,银政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等各级农业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相关金融产品,有效缓解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格抵制押物不足问题。产业链模式主要是以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服务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等。该模式对银行服务能力、多方信息共享等要求较高。
《报告》特别指出,对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具备地缘优势,与本地产业链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因此很多中小银行将产业链模式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服务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乡村振兴主要服务模式并非单一的,即在某个项目、产业、产品中,一家银行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服务更加全面、效果更加优化、风险更加可控等。
面向未来,《报告》指出,随着乡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变化,金融服务市场也出现了新群体、新变化。在群体方面,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在重点领域方面,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粮食生产等,这些都是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对象。
以近3亿新市民群体为例,《报告》认为,银行在服务新市民群体时,一方面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下沉服务,逐步培育“新市民”的个人信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手段,利用各种替代性数据,来解决“新市民”服务初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此外,《报告》建议,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加强涉农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今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的最后一年。展望未来,随着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制定、发布和实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促进乡村富裕、绿色等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