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播:【观察】如何让新市民留得住
日前,笔者在常熟农商银行采访时,董事长庄广强讲述了一对来自河南夫妻烩面馆的故事。这对夫妻是该行的客户,烩面馆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但心里感到很憋屈,原因是他们女儿在常熟只能上私立“民工小学”。
后经该行多方协调教育部门,他们女儿如愿上了公办小学。这对夫妻下决心扎根常熟,还从家乡引来200余户老乡到常熟创业。
(资料图片)
让新市民留得住扎下根,首先得让他们的子女能上学、上好学。
笔者采访多个新市民,他们几乎都有这样感受,从“外乡人”到新市民,银行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立住了脚后,子女的教育成为新市民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事实上,新市民的子女大都是农村“留守儿童”,把孩子接到城里与父母一同生活,但囿于户籍制度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只能上“民工子弟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往往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市场化办学机制导致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新市民心中落差较大。
要留得住新市民,就要“零距离”倾听他们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从而改进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新市民融入城市,也彰显一个城市的包容与温暖。
难能可贵是,常熟市政府和各部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新市民就是常熟的未来。如教育公平上,该市推行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以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捆绑式”发展,使名校资源最大化。目前,常熟已有20个教育集团,110所集团学校,实现了100%优质教育覆盖面。新市民子女与本地户籍子女享受一样经营资源,留住了新市民的心,扎下了根。
不仅如此,常熟市把原来的新市民管理中心变更为新市民服务中心,由“管理”到“服务”,看上去两个字之变,但完全是颠覆性的改变。“新市民管理中心”副主任沈午介绍,以前把新市民当作“管理和监视对象”,如今,新市民是我们服务的“上帝”,解决他们创业、信贷、医疗、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急难愁盼。
留住新市民,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味道。今年上半年,江苏首家新市民银行“服务新市民创新网点”在常熟东南街道小康村揭牌。这是江苏银保监局出台55条服务新市民政策后,常熟农商银行成立的全省第一家服务新市民银行。
小康村的新市民看到“新市民银行”这块匾牌,眼前一亮,就会情不自禁进去看看,他们无形中多了一些新家园的归属,少了一些看客般的旁观,多了一些主人翁式的参与,这就是如今常熟小康村新市民心境感受。
同时,常熟农商银行与常熟新市民服务中心联合成立“常熟新市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把小康支行“新市民之家”作为服务新市民的探索试点平台,组建新市民综合化服务团队,打造“1+N”老乡服务模式,重点区域配备同户籍的客户经理专门对接、精准服务,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帮助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提升新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系原《常熟日报》副总编、高级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