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收逾三千亿
8月4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
存续规模企稳回升
2023年是“资管新规”颁布5周年,理财行业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共有22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4.31万亿元,占比95.94%,较去年同期增加0.85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
分产品类型看,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24.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1.32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1.11万亿元,占比4.38%,较去年同期减少1.52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中信证券银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彭博表示,2023年上半年,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在数量上止住了2021年以来的持续下跌趋势,环比和同比均企稳回升。固定收益类产品发行占比主导地位继续增强,含权资产占比较高的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占比有所下降,则推测与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相关。
存续产品的风险分布情况也与上述分析一致。截至2023年6月末,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2.86万亿元,占比90.21%;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级(高)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0.17万亿元,占比0.67%。
风险偏好更趋两极
反映到投资者结构方面,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趋于两极化发展。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04亿个,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13.41%。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679.06万个。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32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4.31%。
普益标准研究员罗唯尹、邓皓之提示称,随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银行理财实现了从保本保息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向浮动收益的净值型产品全面转型。现行银行理财体制已经转换为风险型市场化体制,但广大的银行理财投资者仍然持有“银行理财是确定性较高的产品”认知,尚未做好预期和理念上的转换。换言之,行业转型趋势下理财产品实现了净值化,但目标客户依然是存量的银行储户。这就导致银行理财的市场化风险投资特征与存款客户追求绝对收益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即行业转型背景下理财产品的特征变化与投资者的固有需求定位存在偏差。理财机构应积极打造精细化产品体系以匹配客户多元化风险偏好。
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
探索“代销”以求破局
报告同样关注到理财市场呈现的新特征——随着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理财公司在专注于自身投研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积极参与财富管理市场布局。2023年上半年,3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27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此外,15家理财公司开展了直销业务,上半年累计直销金额0.11万亿元。从代销渠道拓展情况来看,2023年上半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由母行代销金额占比进一步下降。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6月有417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89家。
据普益标准研报分析,理财公司积极拓展代销渠道,呈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从发行方来看,理财公司正处于发展初期,销售渠道仍以母行渠道为主,销售覆盖面有限,拓展中小区域性银行渠道可以获取不同区域的销售客群,有利于产品管理规模增长,同时助力品牌知名度提升。从渠道端来看,大部分中小区域性银行无法成立理财公司,发行和运营理财产品的能力有限,但是当前居民财富普遍提升,下沉市场的理财需求也较为旺盛。因此,转为代销渠道销售理财公司产品既可以满足当地客户理财需求,也可以获取中间收入。
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共1.62万只,存续规模20.67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1.55%。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