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看点:科技改善农村小微金融可得性
今年的6月27日是第七个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当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村数字化转型中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报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报告指出,农村小微企业(MSEs)在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生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至关重要。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村小微企业的金融可得性。未来,还需进一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等方式,使农村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
农村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呈现新特点
当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农村小微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正发生新的变化,其金融需求也呈现出新特点,报告将这些新特点归纳为四方面:
首先,随着生产机制改善及数字化水平提升,农村中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也相应扩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为扩大生产和增加收入,融资需求已达到百万元级。
其次,农村小微企业的资金用途更广,在生产周期的大部分阶段和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环节均有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于具有家庭特征的农村小微企业,资金用途往往是“混合的”。一些小微企业以某一用途为由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实际上会将贷款用于与其申报不一致的方面来节省资金成本。
再次,目前农村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加全面,包括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购买保险、进行财富管理等。特别是在保险方面,当前农村小微企业不仅需要农业保险,还需要与企业主家庭生活相关、与雇佣工人相关的各种保险保障。
最后,受气候变化影响,农村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资金需求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农业受损更频繁,需要保险来减轻这种风险。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需要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带动转型。
报告指出,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上述金融需求或多或少得到满足。比如,农村小微企业存在低于5万元人民币的短期或紧急融资需求的,可以通过移动设备24小时金融服务功能在线申请,这大大提高了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服务效率。再如,大型银行通过推出数字化产品将金融服务触达至农村小微企业,这加剧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推动了金融系统数字化转型,使农村小微企业能获得更好金融服务和更低利率。
数字化服务小微企业能力亟待完善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报告亦明确,目前金融系统在陪伴小微企业转型成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亟须各方关注与解决:
一是数据治理不足,制约了金融数字化发展。目前的农村小微企业数据情况,不足以让金融机构放弃以线下调查作为审计客户的唯一方法。此外,在数据的使用和保护方面也存在法律漏洞,难以完全规范。
二是各地区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各地数据共享效率也相对较低。
三是农村中小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有限。
四是农业保险服务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的农业保险种类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2021年农业保险覆盖水平仅达到32.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展望未来,在制度建设方面,报告建议,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系统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小微金融生态圈,使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小微企业时,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差异化服务。监管部门可以探索和完善针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政策和法律体系。
在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及数据治理方面,报告认为,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企业的信用评分和授信范围,政府要完善数字信用平台的功能,利用平台提升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同时,监管部门需探索制定数据管理条例,明确储存与保护数据的责任主体,规范各类主体收集、交易和使用数据的权限。
此外,报告提出,要提升农村小微企业的数字经济能力和金融能力。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小微企业提升上述能力,农村小微企业也应通过主动参与电子商务、加入农业价值链等方式学习行业中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加强金融知识学习。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