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门:挖掘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
金融机构关注客户的金融健康,除了带来社会效益,是否能提升其商业价值?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关注金融客户的金融福祉,将业务融入客户的金融健康结果,相应的金融机构投资收益将可提升至5倍。与此同时,当机构可以更好地帮助客户管理开支、储蓄,客户也会更好地管理债务、按时规划贷款,效果在1年内会明显体现。
(相关资料图)
9月15日,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举办的“金融机构赋能小微 提升金融健康发展的市场实践与探索”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多位金融业专家指出,金融机构需挖掘提升小微企业金融健康带来的价值。
融入客户金融健康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描述了金融健康的四个面向:一是客户每日每天的财务状况,包括收支平衡等问题;二是客户的韧性问题,包括对外界突如其来事件的适应性、恢复力;三是怎么对未来发展进行投资,进行财务、金融的安排;四是关于提升个人能力的问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恋云介绍,融入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商业模式通常具备如下特征:
首先是愿景融入,就是要将构筑、维护和提升客户金融健康作为机构愿景、使命、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是能力融入,包括通过调整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建设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让构筑、维护和提升客户金融健康成为可持续操作的业务流程。再次是产品融入,为构筑、维护和提升客户金融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最后是结果融入,即持续关注、衡量客户的金融健康,并以此指导业务的评价和改进。
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兼备
“虽然金融健康是从客户脆弱性发展而来的一个研究领域,但实际也与金融服务供应商的韧性与发展、金融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安全网的建设息息相关。”曾恋云强调。
专注于消灭贫困与开展普惠金融的美国格莱珉银行开展的实践,为这一商业模式如何落地提供了“样本”。成立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格莱珉银行,致力于为生活在美国联邦贫困线以下的女性提供创业活动贷款。有开展小营生需求的女性第一笔贷款最多可借2000美元,在这笔贷款还清之后,额度可以逐渐增加。
根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研究,格莱珉银行在许多流程中都融入了提升客户金融健康的设计。例如,针对申请贷款女性的金融培训,为其管理收支、债务,提升财务掌控力打下了基础;又如,在每周召开的小组会议中,小组成员需按周归还一部分贷款并进行储蓄,并且与同伴交流创业情况,使客户对收支管理更加警惕。
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打造融入金融健康的商业模式方面,我国金融业还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
研讨会上,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介绍,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针对2072个小微样本的调研分析显示,64%和57%的小微客户在使用金融机构赋能小微工具后实现盈利;小微客户普遍在金融和经营上存在多重需求,包括线上经营、创业辅导及贷款知识等。
“未来,金融机构可通过提供行业社交服务、数字化营销推广等帮助小微企业主拓展生意人脉、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小微综合性增值服务模式。”程瑞说。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处长、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投融资项目办主任白澄宇建议,我国金融机构可参考国际经验,确立小微金融客户服务的底线,认识到金融机构有为小微客户赋能的责任。同时,金融系统需制定规则防止过度负债,并有选择地依靠一些社会组织来进行部分与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冲突的业务。
从当地经验出发,浙江省台州市金融办党组成员黄顺勇介绍了政府在助力构建融入金融健康的商业模式中能发挥的作用。
据悉,从2014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台州市主动打破信息壁垒,积极打造银企联通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使得金融机构服务小微客户时的贷前尽调成本、贷中风控成本和不良率都大幅下降。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区域金融数字化改革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顾问和融资辅导、区域股权市场创新和投贷合作等机制为小微企业服务,促进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金融健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