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看点】产业数字金融是银行转型新动能
“产业数字金融是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8月10日,“2022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作出上述表述。
据悉,本次论坛以“数字原生、产业新生、价值共生”为主题,与会嘉宾重点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趋势,分享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树立行业发展风向标。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以“多视角洞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三大类风险需重点关注
(资料图片)
今年初,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全面贯彻“十四五”规划要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高峰认为,这反映出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风险,“尤其是业务战略风险、模型算法风险、数据安全风险”。
针对业务战略风险,高峰认为,数字化转型最常见的风险就是转向以往不熟悉的高风险业务,而自身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基于此,他建议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定位,科学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从全局发展着眼,进行整体生态系统的升级;中小银行集中在差异化目标规划和资源禀赋层面,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转型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将数字化转型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针对模型算法风险,高峰指出,任何对银行业务会产生风险的元素都需要考虑到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需要纳入风险管理大框架,尤其是防止人工智能算法带来的模型风险,必须要对模型数据的准确性和充足性进行交叉验证和定期评估,审慎设置客户筛选和风险评估等模型参数。
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监管部门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针对数据安全风险,高峰认为,确保数据安全是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开展金融创新,前提是要构建覆盖数据产生、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能力。
对此,《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
产业数字金融是转型方向
《指导意见》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即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那么转型成功标准是什么?在高峰看来,客户极致体验、产业数字金融、价值体系重构将成为定义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他进一步指出,数字金融的发展有两大部分:一是消费数字金融,二是产业数字金融。
消费数字金融近十多年来在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迅猛,无论是获客、运营和风控等都已经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但极致客户体验还在路上。打造极致客户体验,一方面需要加强数据治理基础建设,打通数据并共享数据;另一方面,数字化运营是数字化转型进阶的关键。
关于产业数字金融,高峰认为,这是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动能。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的过程。《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强调积极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产业发展与数字技术、数字金融的融合更加紧密,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数字金融势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银行业的数字化科技投入持续扩大,涉及银行各业务条线,由于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对数字化转型价值的判断也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在规划制定、投资预算、投入执行、投入评审等方面很难达成一致,进而影响到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高峰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业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认识、权威性的价值展现和评价模型,统一利益相关方对数字化价值认知和目标认知”。
据悉,目前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牵头,联合银行侧和产业侧成立了银行数字化转型投入有效性评价研究课题组,最终形成了数字化转型投入绩效“RIVER”指数模型。从银行监管、股东、高管层的视角出发,体现银行在社会责任(Responsibility)、创新及竞争力(Innovation)、价值创造(Value)、发展潜力(Edge)、风险和安全(Risk)五个维度的能力。在本次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启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研究报告》,共同研究和梳理银行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价体系的评估对象、原则及重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