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聚焦:观察:挖掘“为效果付费”的潜力
(资料图)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释放潜能:社会责任投资助力乡村振兴》报告提出,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往往面临资金利用率不高、社会效果难追溯等问题。而以“有效果,才付钱;没效果,不付钱”为特点的效果导向金融(Results-Based Financing),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工具。
效果导向金融并非“新事”。根据世界银行给出的定义,效果导向金融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融资方式,在这类融资框架下,只有当一个项目达成或验证了商定的结果后,投资方才能向负责项目运营的个人或机构提供资金回报或奖励。这种融资方式曾多次被运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孩童教育水平的实践中,能够激励项目运营方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确保资金使用的结果。
在实际生活当中,“为效果付费”已在世界各地开花落地,并被运用至包括改善贫困儿童健康水平、提升社会底层青年就业状况等多个普惠领域之中,且与其他金融手段产生交互融合。报告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2015年,一项为期3年的女孩教育影响力债券项目在印度西北省份农村地区展开,旨在提升该地区7岁至14岁女孩入学率及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成效。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是项目的最终出资方,瑞银慈善基金会及印度非营利组织Educate Girls分别为项目提供前期运营资金与运营服务。2018年项目到期后,第三方机构分别通过学习成效标准化测验及监测二年级至八年级适龄女学生入学率,验证了项目的成果。根据量化成果,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最终向瑞银慈善基金会支付了投资本金和一定回报,年化收益率达到15%;同时,向Educate Girls支付劳动回报,实验组学生测验成绩每增1分,支付43.16瑞士法郎,适龄入学女生入学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支付910.14瑞士法郎。
从这一案例中不难看出,效果导向金融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服务领域“投入资源却不见得产生效果”的难题,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果。与此同时,参与其中的社会资本、项目运营方也能获得一定超额收益,参与者的积极性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不过这样的模式对各方项目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能力及成果检测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到聚焦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新市民金融服务,再到注重经济活动开展中的环境效益,如今中国金融领域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交互正在持续加深,如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让资本的力量真正化为推动社会持续向善、向好的动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报告认为,“好的动机,加上必要的影响力度量、管理、披露和独立第三方审计,是社会责任投资提供的解决方案”。
“为效果付费”的融资模式和思路,多少能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开展负责任的投资提供启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