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一季度住户存款飙升 储蓄转消费动能待增强
去年以来,居民存款大幅增长引发社会关注。今年一季度,这一势头并未停止。
近期,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一期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08万亿元,占存款增量的64%。2022年,住户存款曾猛增17.8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随着经济回暖,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今年居民对储蓄的偏好是否将迎来反转?如何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消费动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居民存款延续高增长
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7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2.7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存款余额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延续了去年飙升的势头。
从结构上看,住户存款贡献度最高。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点评指出,3月存款余额增速上升0.3个百分点至12.7%,再度刷新近6年最高增速,这主要受降准、央行逆回购与MLF增量、信贷投放加快等因素影响。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与企业存款余额分别大幅增加2.9万亿元与2.6万亿元,前者同比多增2051亿元,后者基本与去年持平;财政存款减少8400亿元,这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
从一季度住户存款增量上看,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2月增加7926亿元,3月增加2.91万亿元,尽管9.9万亿元的增量总额已超过去年同期的7.82万亿元,但从势头上看,住户存款正在波动中降速。
“一季度居民存款延续高增长,主要是经济在恢复过程中仍然面临‘三重压力’,消费恢复潜力没有充分挖掘。这一点最新CPI数据可以印证。”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指出。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0.7%,弱于预期。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食品和能源的非核心通胀下降是主要因素,供给充沛和需求“稳而不强”是主要特征,需要政策继续保持促内需的力度。
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的动能需要持续观察
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此前分析指出,2022年居民部门新增存款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大幅上升80.20%。
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散点疫情频发之下居民消费不振,预防性储蓄高增;二是居民购房意愿低迷,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三是2022年底银行理财赎回潮导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恐慌性回归储蓄。
激增的住户存款总额背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大市、大省,老百姓贡献度最高。根据地方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住户存款规模约为11.36万亿元,居各省之冠;江苏省住户存款规模达到9.02万亿元,紧随其后;浙江省、山东省住户存款规模均超8万亿元。从人均存款来看,去年北京人均存款约为26.84万元,上海人均存款约为21.26万元,名列前茅;浙江省、江苏省的人均住户存款分别为12.50万元、10.66万元,排在第二梯队。
当前,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如何提振老百姓消费信心,推动超额储蓄转化为消费动能,仍是一项重要课题。但尽管经济加速回暖,要实现这一目标仍不乏挑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指出,人民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就业感受指数分别为50.7%、39.9%,比上季分别上升6.9个和6.8个百分点。在此带动下,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在经济稳步回暖带动下,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有所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仅比上季增加0.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的动能需要持续观察。
娄飞鹏认为,若要居民储蓄转化为消费动能,需要尽快恢复居民消费信心,通过扩大就业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也要做好消费场景建设,进一步便利消费渠道。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对于已经形成的“超额储蓄”,加速向投资、消费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比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妥处理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和投资意愿。同时,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鼓励企业改进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推进消费提质升级,提供更多真正满足居民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