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新: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框架
(相关资料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已近3年,以灵活就业者、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为代表,广大小微经济主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CAFI”)3年来对陕西、湖南、上海等地200多个家庭和小微企业跟踪调查,并对20余万中低收入人群进行数据分析,引入“金融健康”的概念和评估维度。
11月9日,CAFI发布主题为“守护金融健康”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框架,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增进普惠群体金融福祉。
如何定义金融健康?对此,CAFI院长贝多广在《报告》中指出,金融健康作为一个概念体系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金融健康暗含了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普惠金融、金融教育等政策目标是帮助居民获得健康的财务状态。第二,金融健康作为一套可观察、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可以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分析工具。第三,金融健康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政策框架体系。虽然普惠金融、金融教育、消费者保护等政策举措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指向同一个目标——金融健康。
《报告》认为,金融健康理念下的金融能力建设,在于塑造三层能力体系,分别为流动性资产配置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未来规划和发展能力。金融能力建设复杂而艰巨,需要建构各级政府、金融服务提供商、广大社会组织、经济体自身等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各个主体明确自己的“行动清单”。
从政策层面看,《报告》指出,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框架,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将金融健康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中间目标。在普惠金融政策目标中明确金融健康的重要性,有助于提示政府、监管者和行业实践者。二是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关注金融健康结果。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部门应引导金融服务供应商在治理中,纳入客户金融健康等积极的消费者结果作为发展策略和企业文化。三是在金融教育中加入有助于提升金融健康的结构、内容和方法。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雇主、学校和社区可以共同致力于提升公众的金融健康意识。
从机构层面,《报告》认为,金融机构帮助客户维护和提升金融健康有潜力产生直接的商业价值。研究显示,提升客户的金融福祉就是在提升机构的投资收益。此外,针对银行客户的一项调查显示,守护客户的金融健康不仅可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还可能让客户更愿意将银行推荐给亲朋,或者购买额外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高起点研究金融健康能更好地体现普惠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认为,关注更多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能够丰富金融机构洞察这类客户的不同视角。金融机构可基于客户更精准、更丰富、更迫切的需求,提供更多元化服务。
相关新闻